中國網·美麗蘇州訊 9月初的西山太湖邊,西蔡里、秦家堡正靜靜等待著新一輪的整治,“蘇州金庭鎮西蔡里、秦家堡環境整治工程”已經完成了前期設計方案。記者發現這個由蘇州太湖洞庭古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委托設計的方案中有明確的“護古”要求:這里的文物古跡包含古建筑、砂條街、古井、古巷門、池塘、古樹等,古井3處、古樹名木約25棵、池塘2處?,F存明清時期的古街道,另有新發現文物點7處,1處為明代建筑、其余為清末及民國建筑。在提升村莊人居環境的同時開展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守護古跡,提升精氣神,成為了這個項目的重中之重。
吳中區作為蘇州市內傳統村落資源最豐富,村莊文化特色最明顯的板塊,承擔著重大的傳統村落保護責任。今年,《關于新時代蘇州傳統村落保護更新的建議》被列為市人大常委會重點督辦建議,一批傳統吳中村落結合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修舊如舊,重煥生機,保護利用取得了明顯成效。
建筑是傳統村落的“形”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石公村明月灣在吳中的古村落中,是第一批探索修復保護的。從最早的旅游公司出資維修,到后來民間資本介入,村里一批古宅古建得到修復保護。2019年7月,位于明月灣古村中段,西山島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祠堂黃氏宗祠,修繕工程竣工并通過驗收。不改變文物原狀,保留原有構件的黃氏宗祠,在修復后呈現出明清建筑的歷史風韻,由門廳、廊房、楠木正廳、輔房、花園等組成的磚木結構四合院落,磚雕、木雕、石雕,都很有看點。
三山島橋頭村的清儉堂前不久剛剛完成了一次修繕。這座建于清戊戍春月彀旦(1778 年)的古老建筑,據稱現有房屋 54 間,是整座島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無論建筑風格,或是廳、堂、落地長窗的雕花等,都可與東山雕花樓媲美。此次修繕的重點,集中在整個木結構的修復上,以支撐這棟古老建筑安穩地繼續度過往后漫長的歲月。但修繕也僅是“樸素”地修,可以清晰看出屋面、梁柱等處的拼接之處,而沒有刻意地去盡善盡美,令清儉堂修復完畢后的樣子仍然帶有太湖傳統村落的樸實細膩感。而三山島上另一頭,背山面湖的師儉堂也即將啟動修繕工程。
東山陸巷村也是傳統建筑眾多,眼下,陸巷古村里,宋代文學家葉夢得的故居粹和堂的收購在進行,惠和堂對面房屋的收購也在進行之中。陸巷村副書記朱文敖透露,粹和堂將保護與發展同步進行,按方案完成內部功能布局,導入相應產業?;莺吞脤γ娴姆课荽渴召復戤?,按房屋年代分開操作,古建部分按方案整體修繕,現代部分經設計更新后,對外出租或自主經營。矗立在文寧巷南側的遂高堂已經進行了初步修復,這座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的宅子,是王鏊胞弟王銓的故居,也是陸巷村保存最古老的明代建筑之一。遂高堂內梁上彩繪較多,因年久失修而大部分彩繪已模糊不清,但韻味還在。
同樣位于吳中東山的楊灣古村,擁有有3萬平方的明清建筑群,目前修繕完成了2000多平方米。村里的古建筑很多,有47處蘇州市、區控保建筑,大多都保留完好。老街的路面是用青磚鋪成的“人”字和“水波”形狀的圖案,年代感十足。沿著青磚小路緩緩前行,細看兩旁的官宦故邸、平民住宅等,尤以明清時期的建筑居多。據了解,楊灣歷史文化名村環境整治工程,包括三線入地、道路修復、古建修復、重要節點打造、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村里目前已完成楊灣景云堂收購,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
園林是古村的“神”
有人獨愛古城里的古典園林,有許多古建專家青睞太湖邊古村里的小園林。古村保護中,許多珍愛這一方水土的吳中人投身到了私家園林的保護修復中。
東蔡古村里有個春熙堂,最早一任主人蔡氏早年在湖南經商,富有后回鄉建了春熙堂??上Т何跆檬r不再,所幸大廳、門樓、后樓還在,2017年底以來,春熙堂保護維修持續開展,目前修復完成正待時對外開放。記者在園內看到,兩棵白皮松郁郁蔥蔥,大的一棵已超500年高齡,主桿周徑也有2米多,樹高超過了26米,雪枝翠葉,生機勃勃。園內堆疊的湖石假山也意趣盎然,三塊太湖石,中間一峰狀若隆背老人,名叫老人峰,左右兩峰一大一小,分別叫太師、少師,饒有古意。
秦家堡的芥舟園,是個只占地兩分的小園林,小巧精致,的確園如其名,有湖面上一葉扁舟的感覺。芥舟園早年間名氣頗大,據稱舊時的蘇州地圖上即有標注。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入園便看得見小花園里黃石假山,奇峰異洞,占地雖小,但園林配置一應俱全。園內的羅漢松樹干直徑更是達到70厘米,有數百年樹齡。芥舟園也是蘇州百園之一,園子主人秦懷平還在不斷自己投資修復翻新這座小園,他樂意把承載了自家歷史的這個園子,展示給更多人。
而在翁巷古村,曾以四面廳最具特色的松風館,型制古樸別致,結構良好。如今修繕一新的松風館,堪比蘇州園林。還有正在施工建設中的洞庭商幫劉恂如的容春堂,將著眼探索創新,盤活資源,打造108間古風民宿,令人期待。翁巷老宅大多都在私人手里,該村今年正著手通過以點帶面、社會資本的引進,加大對翁巷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
人氣是傳統村落的“生命力”
2020年3月上旬,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認定公布了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吳中區14個村落名列其中,數量位居蘇州各縣區第一。但吳中人知道,只有“激活”傳統古村落資源,才能留住人氣。
黃墅,古樸的底色之上,村落設計獨具匠心。村口正在利用一處舊廠房打造的“匠心學社”。和太湖邊的許多村落一樣,黃墅村也有著悠久工匠傳統。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這里涌現出了大批木匠、泥瓦匠、漆匠,農閑時外派做工。上世紀80年代是最鼎盛時期,手藝人通過精湛的手藝和勤勞的精神,不僅為集體創收,慢慢開始發家致富。如今,還有不少手藝人留在鄉村,但大多年事已高。未來的“匠心學社”,將集中展示工匠文化,弘揚和宣傳工匠精神,傳統鄉賢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傳承和發揚傳統手藝,同時結合游學等形式,成為鄉村旅游的一部分?,F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流,民宿、咖啡廳,做得有聲有色,村里多了許多生機和活力。
近期的陸巷村又成了“網紅”,因為村里的一個民國的菜場,引發了眾多攝影發燒友的關注。陸巷村民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秩序,他們的一天是從凌晨三點半到四點的早市開始的。漁民一早抓到魚,拿到菜場賣,賣菜的也趕早湊一塊兒,菜場雖不大,魚肉、蔬菜、豆制品之類的琳瑯滿目。菜場從民國沿用至今,早破敗不堪。因而將菜場修整好,村民們每日營業近2個小時后,就干凈利落地收攤閉市。而村里正在籌劃等早市一結束,里面的衛生拾掇干凈,就讓村民們接著在里面做游客生意,接住這口難得的地氣。
恢復傳統村落的內在活力,探索創新古村保護的實踐之路,吳中人正在太湖山水間,鼓蕩每個古村不一樣的風情,凝聚不一樣的人氣凝聚力,讓古村落在歷史的光環里煥發新的生命力。(楊江波 朱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