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美麗江蘇訊 銀匠是古代“五匠”之一。制銀工藝大致興起于戰國,鼎盛于唐朝。隨著現代首飾加工業的興起,這門手藝一定程度上面臨失傳危機。2018年,射陽縣田氏紋銀制作工藝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名錄。今天,讓我們走進該項目三代傳人田海美的故事。
早上7點半,清晨的倦氣還未褪盡,田老伯提溜著一袋家伙出門,開始一天手藝人的生活。羊角錘敲打銀條的聲響有節奏地回蕩在街面上。
紋銀項目傳人 田海美:“要錘成形,不成形是不行的。最主要是力道,該大就要大,該小就要小。力道大了也不行,力道小了也不行,要抓住重點。”
一枚小小的生肖片,經錘打、焊接、鏨花、雕刻后,約2小時能成形,而光錘打這道工序就需耗上一個鐘頭。對于模胚更為復雜的碗碟、茶壺等器皿,則耗時更長。
紋銀項目傳人 田海美:“這只壺要錘12至13天,要打130000錘左右。如果打得不好,也可能要150000錘,打得好也可能110000至120000錘就能打成。那這就看你錘打時手上功夫如何。”
近年來,田海美的不少作品被海內外收藏家珍藏。但隨著業務量總體走下坡路,手藝傳承成了難題。
紋銀項目傳人 田海美:“很多年輕人是不愿意學的,這比較苦,也掙不了錢。最短的兩三個小時,最長的一天,就堅持不了了。”
好在隨著近年來國家對非遺項目的重視與保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各類展演活動,認識到傳統手藝的價值。
紋銀項目傳人 田海美:“年輕人感興趣的多了,他們對這個東西也感覺很稀奇,現在還有人手工能做出這些精致的東西來,都感覺到不可思議。”
如今,田海美的徒弟分布射陽、阜寧等地,以手藝人的堅守,留住傳統。
編輯:戴衛華 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