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美麗江蘇訊 4月28日上午,淮安市洪澤實驗小學三2中隊的隊員們迎來了一位神秘嘉賓——陳光老師。他是一名建筑工程師,也是一位手工制作愛好者,他將帶領隊員們一起探索洪澤湖漁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秘密。
“這是最原生態的洪澤湖漁鼓,它的鼓面是用羊皮做成的,每制作一只漁鼓都會用到一張小羊皮。世世代代生活在洪澤湖畔的漁民們常常敲著漁鼓、搖著鈴鐺,來祈求風調雨順、驅邪避災。如今,它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陳老師舉起手中奇特的漁鼓時,就吸引了隊員們的眼球。
在同學們驚奇的目光中,陳老師又舉起一只鼓:“這是由洪澤舞蹈愛好者設計的漁鼓舞道具,也是我們江蘇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陳老師就要教你們利用廢舊物品來制作這樣一面漁鼓。”聽著陳老師的介紹,同學們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
隊員們一邊聆聽老師的耐心講解,一邊按照步驟認真地動起手來。動作快的同學,還熱心幫助身邊的同學。很快,同學們都相繼完成了制作。“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敲起手中的漁鼓。整齊的鼓聲在教室回響,孩子們仿佛已置身洪澤湖漁民祭祀的場景中。
洪澤湖漁鼓源于古代薩滿文化驅鬼逐疫祭祀儀式中的薩滿舞,自唐初傳入洪澤湖,經千年傳承,融合了漁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等諸多元素,被譽為民間舞蹈的“活化石”。
本次活動,通過打破傳統漁鼓制作工藝,利用生活中的廢棄物品制作出生動形象的漁鼓道具,將非遺漁鼓與洪澤湖歷史文化相結合,幫助孩子們近距離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提升孩子們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環保意識的同時,激發他們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探索熱情,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歷史與藝術的大門。(孫永庚 楊啟航)